作为澳门新莆京7906not建校早期设立的学院之一,文学与传媒学院沉淀了深厚的学院文化,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科成果。今年是澳门新莆京7906not建校70周年,值此之际,特向校内外公开征集文学与传媒学院院徽。
一、征集内容
根据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发展历史、院训和定位,设计文学与传媒学院院徽。
文学与传媒学院发展历史:详见附件《澳门新莆京7906not简介》
文学与传媒学院院训:文以修身,学以致用,新创未来,闻达天下。
文学与传媒学院定位:做精中文,做特传媒。
二、征集要求
院徽是一个学院的象征,也是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体现,能够反映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并激发广大师生的爱院热情。具体要求如下:
1.设计新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体现文学与传媒学院办学特色。
2.图案和色彩的搭配庄重典雅,视觉冲击力强,标志性强,适合于在多种场合和不同载体上使用,易于宣传和制作。
3.作品须附有设计理念、标志图形、字体、色彩等详细说明,并简述其构思及象征意义。图形设计稿尺寸为A4纸大小,成稿效果图电脑制作和手工绘制均可,但提交时必须统一以电子稿形式提交。
4.设计作品必须是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抄袭作品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三、征集时间
2020年5月20日至6月25日(以收到作品的时间为准)
四、投稿方式及要求
1.以电子邮件形式投稿。电子邮件请注明“文学院院徽征集”字样。来稿请自行备份,恕不退稿,凡在征集截止后1月内未接到获奖采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其作品。
2.投稿须署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所在单位、电子邮箱等内容(本校学生须注明:姓名、学号、班级、专业、学院、联系电话),设计稿件请发送至邮箱:phuoqiang@163.com。
五、评选与奖励
1.评选办法
征集活动结束后,专家评审小组将从应征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择优选择最佳作品,经公示后,确定为文学院的院徽。
2.奖励办法
院徽征集设入围奖10名,并从入围奖中择优选定采用奖1名;采用奖奖金2000元,其他入围奖奖金每名300元。
六、其他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文学与传媒学院。
附:澳门新莆京7906not简介
文学与传媒学院
二○二○年五月十九日
附件:
澳门新莆京7906not简介
澳门新莆京7906not(简称文学院)的前身是中文系,创办于1977年,是学校最早创办的系(部)之一,也是学校“升本”后首批招收本科生的系(部)之一。2011年6月改称文学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和实验实训中心。学院立足于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依托教师教育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将基础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科性与地方性结合起来,为教育行业、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努力打造在社会区域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层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皖东文化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方向)、网络与新媒体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博士11人,副高以上职称16人。现有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02人,另有韩国留学生4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级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人,校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和后备人选4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校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近年来,学院对外交流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07年开始派教师赴国外任教,200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学校最早招收留学生的院(部),先后有9批韩国留学生来学院学习汉语;学院还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达成“4+1”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已有多名学子赴美攻读硕士学位。
升本以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60余项,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含厅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近20项,省级教研项目10余项(其中省级重大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各1门,省级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1项,省级新闻学特色专业1项,获得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滁州市社科重点智库1项,累计发表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学院特别注重学术交流活动,开设有“名家人文讲坛”、“博士论坛”等系列讲座,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作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2010年学院成功主办全国欧阳修学术研讨会;2011年作为主办方之一又成功举办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儒林外史》高峰论坛;2013年6月与滁州市文联联合承办了滁州文艺大讲堂暨首届滁州作家讲习班开班仪式;2013年12月主办安徽省文学院院长(系主任)协作会暨学科建设研讨会,2017年合作承办王阳明与滁州学术研讨会,学院影响力和声誉日益提高。近年来,学院通过整合研究力量,在“历代名人与滁州研究”,“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朱元璋研究”、“凤阳花鼓戏研究”、“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研究”等研究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科研团队,主持校级“汉语言文学与地方文化建设创新团队“项目,主持滁州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编制,成功获批校级科研平台—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共建),并作为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协助我校成功获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立足传统师范教育,积极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新闻与网络新媒体等应用型专业,更多地开设应用写作、口语交际、实地采访和上机实验类课程,强化学生能说会写、擅长交际、教学技能、网络运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现拥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编辑实验室、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微格教学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编辑实验室,新闻演播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拥有专业摄影摄像器材百余台,另建有校外实习基地近20个。
学院现有“石上松”文学社、“红烛”话剧社、DV影视协会和红楼梦爱好者协会4个学生社团。通过举办普通话大赛、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百生讲坛”、“蔚园最新闻”网络自主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系列新闻作品展览等品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学生累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讯飞杯”诗文朗诵比赛、影视文化艺术比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近百项。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被评为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生考研率也不断攀升,累计有百余名学子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研究生。